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涎腺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8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张岩, 王正, 陈彤箴, 柏乾明, 李小秋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 (2): 168-173.   DOI: 10.19401/j.cnki.1007-3639.2023.02.010
摘要   (214 HTML18 PDF(pc) (3316KB)(617)  

背景与目的: 涎腺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hyalinizing clear cell carcinoma,HCCC)是好发于小涎腺的少见肿瘤,生物学低度恶性。由于罕见,该肿瘤不为病理科医师所熟知,误诊时有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涎腺HCC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9年10月确诊的涎腺HCCC 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WSR1基因相关易位情况,总结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68岁,肿瘤发生于口腔、鼻咽、腮腺及头颈部区域其他部位。显微镜下主要由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形成巢团状、片状、梁索状结构。1例肿瘤几乎完全由嗜酸性细胞构成,6例可见明显的细胞核内假包涵体,1例肿瘤组织与表面黏膜鳞状上皮相连,1例肿瘤部分区域可见腺管样结构,3例肿瘤癌巢周围形成淋巴细胞套,7例具有硬化性或玻璃样变性的间质,亦或出现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性间质,1例间质伴有黏液变性。所有肿瘤均未见明确角化、坏死,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8例肿瘤弥漫表达AE1/AE3,7例表达P63,7例肿瘤细胞灶性表达低分子角蛋白CK7或CAM5.2,但S-100、calponin、PAX-8、CD10均呈阴性,所有肿瘤增殖活性较低,Ki-67增殖指数均小于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8例均有EWSRl基因相关易位。随访4~5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涎腺HCCC是好发于小涎腺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形态学特征明显,但需与其他多种原发或继发性涎腺肿瘤鉴别。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Patient number Gender Age at diagnosis/year Location Origin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E1/AE3 P63 CK7/CAM5.2 S-100 Calponin Ki-67 CD10 (stromal cells) PAX-8 PAS EWSR1 gene rearrangement
1 Female 68 Neck Clear cell
carcinoma
+ - Focal + - - <5% - - NA +
2 Female 28 Right palate Myoepithelial
carcinoma
+ + Focal + - - <5% + - NA +
3 Female 48 Oropharynx Myoepithelial
carcinoma
+ + Focal + - - <5% + NA + +
4 Female 26 Right parotid
gland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 + NA - - <5% - NA NA +
5 Female 49 Nasopharyngeal
posterior wall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 + Focal + - - <5% + - + +
6 Female 42 Left throat Myoepithelial
carcinoma
+ + Focal + - - <5% - NA + +
7 Female 58 Throat Clear cell
carcinoma
+ + Focal + - - <5% + NA + +
8 Female 55 Left buccal mucosa Myoepithelial
carcinoma
+ + Focal + - - <5% NA NA + +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 1 8例涎腺HCCC基本资料、免疫组织化学、PAS染色及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背景与目的: 涎腺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hyalinizing clear cell carcinoma,HCCC)是好发于小涎腺的少见肿瘤,生物学低度恶性。由于罕见,该肿瘤不为病理科医师所熟知,误诊时有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涎腺HCC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9年10月确诊的涎腺HCCC 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WSR1基因相关易位情况,总结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68岁,肿瘤发生于口腔、鼻咽、腮腺及头颈部区域其他部位。显微镜下主要由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形成巢团状、片状、梁索状结构。1例肿瘤几乎完全由嗜酸性细胞构成,6例可见明显的细胞核内假包涵体,1例肿瘤组织与表面黏膜鳞状上皮相连,1例肿瘤部分区域可见腺管样结构,3例肿瘤癌巢周围形成淋巴细胞套,7例具有硬化性或玻璃样变性的间质,亦或出现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性间质,1例间质伴有黏液变性。所有肿瘤均未见明确角化、坏死,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8例肿瘤弥漫表达AE1/AE3,7例表达P63,7例肿瘤细胞灶性表达低分子角蛋白CK7或CAM5.2,但S-100、calponin、PAX-8、CD10均呈阴性,所有肿瘤增殖活性较低,Ki-67增殖指数均小于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8例均有EWSRl基因相关易位。随访4~5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涎腺HCCC是好发于小涎腺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形态学特征明显,但需与其他多种原发或继发性涎腺肿瘤鉴别。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6 ~ 68岁,中位年龄48.5岁。其中6例原发于头颈区黏膜小涎腺,1例位于腮腺,1例为颈部转移灶。只有2例原诊断单位确诊为涎腺HCCC,其他均误诊为黏液表皮样癌或肌上皮癌。患者基本信息及原诊断结果见表1。随访4 ~ 5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
所有病例肿瘤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呈多边形或圆形,细胞质透明至嗜伊红色,大部分病例由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构成。细胞核圆形至卵圆形,染色质较均匀,核仁不明显或隐约可见小核仁, 仅1例有明显的大核仁。值得注意的是,6例可见明显的核内假包涵体(图1A)。肿瘤细胞呈巢团状、片状、梁索状、列兵样排列。7例具有硬化性或玻璃样变性的间质,亦或出现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性间质,1例间质伴有黏液变性。所有肿瘤均未见明确角化、坏死,核分裂象罕见。除了上述经典形态,这些病例较为特殊的形态学改变包括以下发现:1例肿瘤几乎完全由嗜酸性细胞构成,仅癌巢中见到散在的透明细胞,且癌巢及间质中均见钙化灶存在(图1B);1例肿瘤组织与表面黏膜鳞状上皮相连(图1C);1例肿瘤部分区域可见腺管样结构(图1D)、基底细胞样排列以及灶区囊性变(图1E);3例肿瘤癌巢周围形成淋巴细胞套,但肿瘤内部未见炎细胞浸润(图1F)。
8例肿瘤弥漫表达AE1/AE3,7例表达P63(图1G),7例灶性瘤细胞表达低分子角蛋白CK7或CAM5.2,所有肿瘤增殖活性较低,Ki-67增殖指数均小于5%。所有病例瘤细胞均不表达S-100、CD10、Calponin、PAX8。4例肿瘤间质细胞CD10阳性(图1H、表1)。
4例行PAS染色,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均见阳性染色(图1I、表1)。
就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表型而言,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AE1/AE3,绝大部分病例弥漫表达CK5/6、P63、CK14,大部分病例可不同程度的表达低分子角蛋白CK7或CAM5.2,均不表达S-100、Calponin等肌上皮标志物。我们的结果显示部分病例间质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CD10,或许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有学者 [12]发现口咽部的涎腺HCCC P16阳性,阳性率为5%~80%,但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高危型HPV均为阴性,病毒感染与否及其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Antonescu等 [8]采用FISH检测了23例涎腺HCCC,并以具有透明细胞形态特点的上皮-肌上皮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作为对照,发现18例HCCC具有EWSRl基因相关易位,并进一步证实EWSRl和ATFI基因融合。EWSR1基因是转录因子TET家族的成员,位于染色体22q12上。EWSR1编码一种参与基因表达、细胞信号转导、RNA加工和转运的RNA结合蛋白,并作为转录阻遏物发挥作用。ATF1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编码一种作为CREB元件的激活转录因子 [13]。嵌合蛋白通过EWSR1外显子11和ATF1外显子3中的断点融合形成[t(12; 22) (q13; q12)]。2018年Chapman等 [14]报道分别发生于舌根、肺和鼻咽的3例呈显著黏液分化的HCCC具有EWSR1-CREM基因融合。本研究中的8例患者通过FISH检测均出现EWSR1基因相关易位,进一步证实为HCCC。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