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4月—2021年11月,采用改编《欧盟委员会乳腺癌指南》的方法,编写制定了《中国乳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指南》(后文简称指南)。指南遵循GRADE系统方法,共包括50条推荐意见和5条专家共识,涉及乳腺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复发风险基因检测以及筛查项目中的沟通和培训等专业领域。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考虑了目前最佳循证医学证据、中国女性群体的价值观念与偏好、成本和资源配置等因素。在应用本指南推荐的筛查和诊断技术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少见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肺及胃肠胰NEN(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GEP-NEN)最常见。国内外研究数据均提示,NEN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肿瘤相比,NEN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更为显著。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在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结合已有国内外指南和共识,制订了首版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放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包括放疗在内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的探索不断取得突破,这些疗法对胃癌患者生存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胃癌的新辅助放疗、辅助放疗、进展期肿瘤放疗及免疫联合放疗领域均有新的研究成果。本文深入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放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aDTC)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用于指导成人甲状腺癌的指南及治疗策略不完全适用于儿童及青少年。因此,来自核医学科、甲状腺外科、内分泌科、超声科、病理科及分子生物等甲状腺领域的专家组成编委会共同参与针对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共识的编撰。本共识的制定基于实用性、本土性及治疗手段可及性的原则,内容包括caDTC的流行病学、检查手段、治疗策略(手术、放射性碘、靶向及内分泌治疗)及随访等,基本涵盖caDTC的常见临床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现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与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相比,TNBC具有易复发转移、整体预后差等特点。TNBC对内分泌治疗及抗HER2治疗不敏感,化疗是其主要的系统治疗手段。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的蓬勃发展及对TNBC分子分型的深入研究,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和针对免疫检查点的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如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 2,TROP-2)抗体药物偶联物、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durvalumab等,已为TNBC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正在改变TNBC的临床实践。“精准治疗”“分类而治”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以TNBC的分子分型为基础,对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TNBC精准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肺癌仍然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0%以上。以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或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为基础的治疗已成为了晚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本综述将对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现状予以梳理,探讨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思考与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作者既往研究发现circSMARCA5在胃癌中表达降低并能够抑制胃癌进展,但其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探究circSMARCA5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circSMARCA5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细胞外酸化率、葡萄糖摄取水平和乳酸生成量,分析过表达circSMARCA5对胃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circSMARCA5、miR-4295和PTEN的基因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LUT1和LDHA的蛋白水平。建立BACB/c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过表达circSMARCA5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皮下瘤中GLUT1、LDHA的表达水平及Ki-67增殖指数。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RNA免疫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检测circSMARCA5与miR-4295、miR-4295及PTEN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过表达circSMARCA5能够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CircSMARCA5过表达组细胞的糖酵解速率、糖酵解能力值、葡萄糖摄取水平和乳酸生成量均低于对照组。此外,过表达circSMARCA5能够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circSMARCA5可发挥分子海绵作用下调miR-4295表达,而miR-4295通过与PTEN mRNA的3′-UTR结合抑制PTEN表达。在circSMARCA5过表达组细胞中上调miR-4295或下调PTEN表达可部分逆转circSMARCA5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糖酵解的影响。结论:CircSMARCA5通过竞争性结合miR-4295上调PTEN表达,调控细胞糖酵解,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肾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肾透明细胞癌约占所有肾恶性肿瘤的80%,肾透明细胞癌独特的遗传背景和突变特征往往涉及以乏氧信号、糖酵解代谢、氨基酸代谢、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为代表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内稳态失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已经成为晚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仍有待提高,且缺乏明确诊断、指导用药、评估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多组学研究从不同层次探索肾透明细胞癌分子通路的异常改变。肾透明细胞癌发生代谢重编程,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也以低效能的糖酵解为能量供应来源,促进自身无限生长,并且有氧糖酵解通路展现的显著异常与不良预后相关。肾透明细胞癌异常的糖酵解信号能促进肿瘤生长,并与TME中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使促肿瘤免疫和抗肿瘤免疫平衡失调,造成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从而对免疫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阻断异常糖代谢来抑制肿瘤生长,以有氧糖酵解通路和免疫微环境为切入点,可为肾透明细胞癌以及泛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然而,如何在复杂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中最大程度地将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转化为用药靶点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仍待探讨。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糖酵解抑制剂联合ICI或TKI作为新方案或能协同发挥抗肿瘤效应,逆转治疗抵抗。本文通过对糖酵解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转运体及其抑制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糖酵解抑制剂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变化,及其与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巨大临床转化价值,未来将为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随着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明显提高。对于已经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使用局域放疗替代手术治疗在理论上可行,因此术前准确判断病理学完全缓解至关重要。新辅助化疗后二次活检因其对病理学完全缓解预测准确率较高而被认为是有希望替代手术诊断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方法。最近发表的几项国外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后二次活检具有相对较高的假阴性率,对新辅助化疗反应极好的患者豁免手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二次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并将国外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分为小型可行性研究和大型前瞻性研究,对其主要结果及特点进行分析。
近年来,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为开发新的、更接近真实病理生理学状态的人类癌症模型开辟了新途径。源自患者的肿瘤类器官保留了原始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遗传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表型,不仅可作为识别和测试新型抗癌药物的优良模型,也可通过肿瘤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反馈患者的临床反应,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然而,与传统的组织样本库相比,活体类器官生物库的建立需要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更高水平的技术标准。随着类器官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类器官已广泛覆盖多种实体瘤,类器官技术亦在2017年被评为生命科学领域年度技术,但国内对肿瘤类器官构建、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尚无质量控制标准,同时亦缺乏肿瘤类器官用于精准治疗的专家共识。因此,根据全球范围内多个团队基于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已发表的研究数据,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针对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制订了《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希望通过本共识,提高中国临床工作者及医学研究者对于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认识,规范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指导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国内肿瘤精准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临床应用。本共识将根据未来开展的基于类器官的各项研究成果定期更新。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的80%~85%,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NSCLC治疗以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疗等为主,确诊时是否存在淋巴道转移将会影响到局部治疗方法选择,局部治疗完成后是否还存在淋巴道和血道转移风险将成为辅助治疗精准决策的依据。如何预测NSCLC的淋巴道或血道转移风险,仍是一个难题。随着肿瘤发生、发展的演进及治疗的可塑性,肿瘤在时间、空间上生物学特性的异质性严重影响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预测的精准性。正是受限于肿瘤的异质性,目前作为金标准的侵入性活检难以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全貌。基于医学图像的肿瘤生物学特性识别方法经历了从人工肉眼定性分析到手动提取影像学特征利用高级统计方法建模,再到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发展,使精准高效的医学影像学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基于胸部CT影像,从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角度综述了影响早期NSCLC治疗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聚焦于淋巴道和血道转移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
背景与目的: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拟初步探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患儿的基因特征分布及其与临床特征及131I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状腺癌相关基因panel(ThyroLead®)对2020年12月—2021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儿童及青少年侵袭性DTC的原发灶进行测序,并回顾性收集患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131I治疗相关资料,分析其基因特征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131I疗效的关系。结果: 本队列纳入39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患儿,可及数据中所有患儿均存在淋巴结转移,侧方区受累率达91.4%(32/35),远处转移率达61.5%(24/39)。61.5%(24/39)的患儿检出甲状腺癌相关基因变异,其中以RET融合(38.5%,15/39)和BRAF V600E点突变(12.8%,5/39)最为常见。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中,91.7%(22/24)的患儿在131I治疗后仍呈结构性疗效不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状态,其中9例患儿呈放射性碘难治(radioactive iodine-refractory,RAIR)状态。RAIR状态患儿中88.9%(8/9)检出相关基因变异,其中NCOA4/RET融合占62.5%(5/8)。进一步将RET变异组患儿细化分组显示,与其他形式的RET融合相比,NCOA4/RET融合阳性者远处转移率更高(33.3% vs 88.9%,P=0.089),提示其具有更高的远处侵犯倾向。结论: 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患儿的基因突变以融合突变尤其是RET融合为主,其中NCOA4/RET融合阳性者似乎显示出更强的侵袭性,更易呈RAIR状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仍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而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较低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更多的风险暴露,影响更甚。本文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与本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参考相关诊治指南,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恶性肿瘤与COVID-19相关的研究数据,以论述该人群的个体防护、抗肿瘤治疗、合并感染的转归以及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我们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感染COVID-19的概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尤其是肺癌和血液系统肿瘤。全身化疗可能延缓人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 virus 2,SARS-CoV-2)的清除时间,进而对COVID-19的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内分泌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对其影响较小,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方面的证据尚不够充分。临床工作中,加强肿瘤患者的个体防护、合理调整抗肿瘤治疗方案、优化临床诊治流程具有重要价值。
多数黑色素瘤具有BRAF V600E/K突变,因此V600成为黑色素瘤精准治疗的重要靶点,并通常可被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善了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结局,探究这部分患者的最佳一线治疗及序贯治疗顺序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本文就精准医疗时代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背景和目的: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治疗已成为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然而仍有10%~30%的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在接受TKI靶向治疗时出现原发性耐药。因此,研究EGFR-TKI的临床疗效,寻找其预后预测因子对于治疗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埃克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NCSLC患者的疗效并寻找其预后预测因子。方法: 筛选2016年1月—2017年1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携带EGFR突变的258例ⅢB~Ⅳ期NSCLC患者,并采外周血检测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中的EGFR突变情况,最终入组118例,均接受埃克替尼125 mg口服,每天3次。定期收集患者的生存资料。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EGFR突变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62.7%(95% CI:53.9%~71.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2.4%(95% CI:87.5%~97.2%),中位PFS为11.3个月(95% CI:9.1~13.5个月),中位OS为32.0个月(95% CI:26.9~37.1个月)。不同EGFR表达类型之间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EGFR突变组患者的最佳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单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ctDNA的EGFR突变情况与患者的PFS和OS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表达水平、EGFR类型、胸腔积液及最佳疗效为PFS的独立预测因子。而患者的N分期、骨转移、PFS及出现EGFR T790M突变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接受一线埃克替尼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外周血ctDNA中的EGFR突变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关。骨转移与接受TKI靶向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PACIFIC研究拉开了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将放化疗与免疫治疗有机整合及进一步优化的新命题。本文对不可手术LA-NSCLC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免疫治疗背景下LA-NSCLC的研究现况和未来方向。本文将汇总PACIFIC研究的更新数据和这个模式在特殊人群,如老年、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阴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探讨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最佳时序安排。回顾放疗在剂量分割、靶区勾画、射线选择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实施优化的探索,并展望其在免疫治疗时代的应用前景。
背景和目的:临床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CIP)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抑制剂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致死原因中排第一位,而真实世界CIP的流行病学情况缺乏大宗人群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真实世界中肺癌免疫治疗的CIP发病率,并进一步总结其特征、治疗现状和转归。方法:回顾并收集2019年1月—2021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首诊肺癌且接受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inhibitor,ICI)治疗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以及CIP患者肺炎的发生时间、等级、治疗方案和转归。总结CIP在研究队列以及各亚组CIP的发病率、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以及CIP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现状以及转归。结果:共纳入 2 031 例免疫治疗患者,CIP发生率为7.2%(147/2 031),重症率为2.6%(52/2 031),致死率为0.4% (9/2 031)。其中CIP人群中重症率为35.4%(52/147),死亡率为6.1%(9/147)。与非CIP患者相比,CIP多见于男性、老年(>65岁)、联合治疗、晚期二线免疫治疗的患者。在各亚组CIP发病率的对比中,男性、老年(>65岁)、鳞癌、联合治疗、抗PD-1单抗组、晚期一线及二线治疗的患者发病率更高。真实世界CIP的中位发病时间为免疫治疗后148 d,具有双高峰的特点,即免疫治疗后60~90 d及150~210 d是发病的双高峰时间段。CIP发病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冬季高发。治疗的患者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治疗;本研究中CIP的免疫抑制治疗率为76.2%,治疗后97.9%轻症CIP患者能预后良好,81.2%重症患者能在治疗后有较好的预后,有17.3%重症患者因CIP死亡。结论:真实世界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时总人群CIP发生率为7.2%,重症率为2.6%,致死率为0.4%;其中CIP人群重症率为35.4%,死亡率为6.1%。CIP中位发病时间有双高峰特点,且秋冬季高发;男性、老年、鳞癌、联合治疗、抗PD-1单抗组、晚期一线及二线治疗的患者CIP发病率较高。大部分CIP患者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转归良好。
背景与目的: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为少见肿瘤,目前仍缺乏总结微创手术治疗pNET的临床效果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pNET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行微创手术的118例分化良好的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根据手术切除方式分为规则切除组和局部切除组。收集其手术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18例pNET患者中,机器人组17例,腹腔镜组101例。局部切除组32例,规则切除组86例。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局部切除组的手术时间[(145.3±55.5)min]明显短于规则切除组[(247.4±94.7)min](P<0.05)。同时,局部切除组的术中出血量[(71.8±23.2)mL]明显少于规则切除组[(147.5±59.9)mL](P<0.05)。机器人组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早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胰瘘、胃排空延迟、术区积液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局部切除组的术后B级胰瘘发生率高于规则切除组(P<0.05),局部切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要明显长于规则切除组(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分化良好的pNET安全、可行。腹腔镜和机器人在微创手术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肿瘤局部切除因术后胰瘘发生率增高,术后住院时间较长,但其远期获益可期。
CD3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等多种淋巴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除了作为诊断和评价预后的标志物,CD30还是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有效靶点。随着以CD30为治疗靶点的多项临床试验相继开展,淋巴瘤CD30表达水平的规范化检测日益重要。本文综述了CD30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特征以及CD30在检测和判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背景与目的: 既往研究已发现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与成人DTC在临床病理学特征、远期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其内部不同年龄段之间,特别是青春期前、围青春期和青春期之间的特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儿童及青少年D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首次131I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6年7月—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春期前(0岁<年龄≤10岁)、围青春期(10岁<年龄≤14岁)及青春期(14岁<年龄≤18岁)3组,比较3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初始复发危险度分层、首次131I治疗后动态风险评估及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sTg)水平在首次131I治疗后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原发肿瘤最大直径、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及切除淋巴结阳性转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3.2%、42.1%和20.2%(χ2=16.839,P=0.000),高危患者分别占88.9%、60.5%和46.4%(χ2=12.447,P=0.009)。3组患者首次131I治疗后动态风险评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4,P=0.001),其中3组患者的疗效满意(excellent response,ER)比例分别为10.5%、25.0%和38.1%;结构性疗效不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比例分别为68.4%、52.8%和25.8%;生化疗效不佳(biochemical incomplete response,BIR)比例分别为21.1%、13.9%和14.4%。63例患者接受了第2次131I治疗且TgAb低于40 U/mL,首次131I治疗后3组的中位sTg降幅分别为41.31%、38.02%和60.38%(H=4.642,P=0.098)。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DTC中0~10岁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和高危复发风险最高,首次131I治疗后ER的结局最少,青春期前儿童DTC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随着妇科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新策略的不断涌现,以及生殖肿瘤学和遗传肿瘤理念的演进,传统的“单学科诊疗”模式已难于以最优的方案解决患者的诊疗问题。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可以使患者获得最科学、最合理的诊疗,有利于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治疗方式,从而提高医疗效率及质量。基于MDT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经验,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妇科肿瘤及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妇科恶性肿瘤MDT运行流程、监测评估及质量控制,制订了《妇科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希望通过本共识,提高中国临床工作者对于妇科恶性肿瘤MDT的认识,以指导和规范MDT在妇科恶性肿瘤诊疗中的临床运用。
背景与目的: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对抗于HER2新辅助治疗的反应显著,然而不同患者的反应并不一致,部分反应较差。本研究旨在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并进一步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HER2状态的不一致性。方法: 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19—2021年经术前粗针穿刺活检确诊的11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切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术前穿刺标本中的HER2表达状态,并评估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状态及残余肿瘤负荷(residual cancer burden,RCB)分级,评价不同HER2状态对新辅助治疗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新辅助治疗前后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的一致性。结果 :11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HER2 IHC表达状态分为弥漫3+组(81例)、异质性3+组(20例)和2+且FISH基因扩增(2+FISH+)组(9例)。HER2弥漫3+组pCR率为54.3%,明显高于异质性3+组(5.0%)和2+FISH+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质性3+组和2+FISH+组的RCB分级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弥漫3+是pCR的独立预测因子。7例(11.9%)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HER2转为阴性,大多数(85.7%)为异质性3+组和2+FISH+组病例。结论: HER2异质性会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反应,评价穿刺活检标本中HER2 IHC异质性,并对新辅助治疗后残留癌灶HER2、ER和PR状态重新评估,有利于指导下一步治疗。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出现有望为HER2异质性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背景与目的: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中可疑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增高但无明确结构性病灶者预后差异大,临床治疗决策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拟探究131I治疗及不同治疗剂量对于这类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并分析2007—2021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138例DTC全切术后可疑Tg水平增高的患者,依据首次131I治疗剂量分为低(剂量为1.11 GBq)、中(1.11 GBq<剂量≤3.70 GBq)、高(3.70 GBq<剂量≤7.40 GBq)3组,观察不同剂量131I治疗后6个月的短期及后续未再行其他干预患者的长期疗效,并进一步观察经初始治疗评估为生化疗效不佳(biochemical incomplete response,BIR)患者的临床转归。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预测结构性疗效不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和远处转移的刺激性Tg(stimulated Tg,sTg)的最佳界值点。结果: 低、中、高3个剂量组中分别有6.7%、13.5%、7.0%的患者短期疗效达到疗效满意(excellent response,ER),3组间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2,P=0.60)。常规随访下3组患者的长期疗效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94,P=0.23)。经初始治疗评估为BIR的患者经常规随访和再次131I治疗后的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24.5,P=0.15)。预测SIR和远处转移的sTg最佳界值点分别为27.5和61.7 ng/mL。结论: 可疑Tg水平增高的DTC患者复发率较高,以27.5 ng/mL为sTg界值点有助于尽早识别这部分患者。131I治疗有助于术后可疑Tg水平增高患者快速达到ER,但高剂量131I治疗未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增益效应;再次131I治疗对于BIR患者未显示出进一步获益。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eo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NET)代替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rapy,NCT)对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患者而言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策略,可以使肿瘤降期,从而接受乳腺癌保乳手术并减少术后的辅助化疗。本文旨在就NET的患者选择、NET效果对比、NET持续时间、NET与NCT效果对比及联合使用、NET联合靶向治疗、机会之窗试验、疗效评估预后指标及NET后辅助治疗决策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区域淋巴结状况是乳腺癌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可以指导分期和辅助治疗策略的制定。近30年来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研究发展迅速,循证医学Ⅰ类证据支持其为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安全、有效的腋窝分期技术,前哨淋巴结阴性及低肿瘤负荷患者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腋窝复发风险和并发症极低。乳腺癌局部区域控制新理念——应该综合考虑远处转移风险、全身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以及局部区域治疗(手术/放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推动了SLNB适应人群不断扩展,新辅助治疗与SLNB、内乳SLNB将进一步促进区域淋巴结处理降阶梯,豁免腋窝手术临床研究值得期待。SLNB标志着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迈入微创化精准诊疗时代。本文就前哨淋巴结时代乳腺癌的精准区域处理的演进过程和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增长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本研究旨在对基因突变特征与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远处转移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数据库搜索探究基因突变特征与儿童及青少年DTC远处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运用STATA 14.0软件分析与远处转移相关的基因突变特征。结果: 纳入20项研究,共涉及1 273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BRAF V600E突变阴性、RET基因融合阳性是儿童及青少年DTC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而NTRK基因融合与远处转移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与儿童及青少年DTC远处转移相关的几个基因突变特征,有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背景与目的: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胃癌化疗的骨架药物,传统大剂量5-FU常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及耐药。低剂量5-FU节拍化疗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药物毒性,但何种给药节拍可达到最佳抗肿瘤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5-FU的最佳节拍化疗模式,并研究其对胃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建立SGC-7901胃癌细胞系的BALB/c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成4组: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组、每日节拍化疗(daily metronomic chemotherapy,MET-qd)组、隔日节拍化疗(every other day metronomic chemotherapy,MET-qod)组和每周2次节拍化疗(twice-weekly metronomic chemotherapy,MET-biw)组。21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期间观测裸小鼠的一般状况,每周称重并测量瘤体,绘制肿瘤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裸小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s,CEP),瘤体及脾脏内浸润的B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瘤体内CD11c和CD163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裸小鼠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和IL-12的表达。采用白细胞计数及H-E染色等评价肝、肺、肾和心脏毒性。结果: 5-FU的3种节拍化疗模式均显示出与MTD组类似的抑制裸小鼠移植瘤生长效应,其中MET-qod组的抗肿瘤效应最明显(P<0.05)。与MTD组(45.3%±4.3%)相比,5-FU的3种节拍化疗模式均可明显降低裸小鼠外周血的CEP数量,其中MET-qd组降低最明显(14.8%±3.8%)。外周血中VEGF在MET-qod组中下降最明显(P<0.001),而在MET-biw组中则明显升高(P<0.001)。PDGF的表达与VEGF趋势基本一致。5-FU的3种节拍化疗模式与MTD组相比均可导致裸小鼠脾脏和瘤体内浸润的M1与M2型TAM比值增加,MET-qod组中该比值增加最显著(脾脏1.78±0.21 vs 1.19±0.07;瘤体0.57±0.11 vs 0.14±0.09;P<0.001)。外周血中代表M2型TAM的IL-10在MET-qod中的表达量最少(P<0.001),代表M1型TAM的IL-12则相对高表达(P<0.001)。与节拍化疗组相比,MTD组裸小鼠体重减轻、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绝对值明显减少(P<0.001),而3个节拍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D组裸小鼠的肺间质明显增厚和慢性炎症改变,类似表现在节拍化疗组中未见。结论: 在不同的5-FU给药模式中,MET-qod节拍给药方式显示出最佳的抗肿瘤效应,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除抗血管生成外,还可通过调节TAM极化发挥抑瘤作用。
随着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在国内新的临床应用趋势,更鉴于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累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外科、整形、放疗、内科、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在《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制定了《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22年版)》,2022年版新增了腔镜乳房重建、胸肌前乳房重建及乳房重建的个案管理等内容,并将初版的保留乳头乳晕的全乳切除章节更名为保守性全乳切除,并做了大量内容补充及更新。共识也对胸肌前乳房重建、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DIEP)手术等临床热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相信本次更新会给各层级医院提高乳腺肿瘤整形及乳房重建临床水平,提升治疗规范化,优化治疗结局助力,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常见的致癌驱动基因之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在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治疗效果,然而患者最终会对TKI产生耐药性。获得性的分子生物学耐药,如ALK激酶域突变、ALK基因扩增和旁路异常激活等,是影响ALK+ NSCLC靶向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获得性的ALK激酶域耐药突变现已成为关注重点。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不断进步及普及,ALK-TKI的耐药突变谱逐渐清晰,并且获得性耐药可能是动态变化的。首先,第一代、第二代TKI治疗失败后继发ALK激酶域耐药性突变以单点突变为主。约20%的患者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出现耐药突变,以L1196M、G1269A、C1156Y和F1174L为主。第二代TKI(包括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布加替尼和恩沙替尼)耐药后点突变的发生率高达50%,且类型更丰富,例如G1202R/del、F1174C/V和I1171T/N/S等。相对于克唑替尼,第二代TKI对ALK激酶具有更高的抑制效果,可覆盖大部分的ALK耐药突变,但G1202R/del除外。研究发现,除G1202R是最常见的第二代TKI耐药性突变外,F1174C/L和I1171N/S/T分别是塞瑞替尼和阿来替尼的主要耐药突变,G1269A和E1210K是恩沙替尼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其次,第二代TKI耐药后ALK双重突变和“脱靶”比例显著增加。第三代TKI劳拉替尼耐药后几乎均为复合突变,并且耐药程度更高。现已发现I1171N-双重突变及G1202R-双重突变谱,其中,G1202R+L1196M双突变显示出对所有ALK-TKI的高度耐药。此外,序贯多代ALK-TKI治疗进展后,原有耐药位点发生变化,野生型的比列升高,耐药机制可能更为复杂。目前,在克唑替尼耐药后,序贯第二代/第三代TKI可抑制绝大部分耐药突变。而第二代TKI治疗进展后,可通过序贯其他第二代TKI或劳拉替尼达到抑瘤效果。对于顽固性的溶剂前沿区域突变,劳拉替尼对G1202R突变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对劳拉替尼耐药的L1198F突变及L1198F-双重突变对克唑替尼重新敏感。某些复合突变对第二代TKI敏感,如I1171N+L1196M和I1171N+G1269A突变,大部分复合耐药突变仍未发现有效的抑制剂。有新一代TPX-0131和NVL-655在临床前实验中以表现出优异的抑瘤效果,尤其是能够克服ALK复合耐药突变,但仍需要临床试验的验证。识别ALK-TKI的激酶域耐药突变谱,选择敏感且高效的TKI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聚焦于获得性ALK激酶域耐药机制,系统综述了ALK基因背景与激酶域耐药的关系和ALK-TKI激酶域耐药突变谱和治疗策略。同时,肿瘤进展后的重复活检对于识别ALK激酶域突变以及选择最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背景与目的:HOTTIP和H19都是lnc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中的一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HOTTIP rs2067087、H19 rs2839698和H19 rs2107425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不同级别子宫颈病变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5例子宫颈病变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及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20例,子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125例, 选取同期住院的360例无子宫颈病变患者为对照。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方法对2组人群中的HOTTIP基因的SNP位点rs2067087和H19基因的SNP位点rs2839698、rs2107425进行基因分型,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3个SNP位点与不同级别子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OTTIP rs2067087和 H19 rs2839698在子宫颈病变患者中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隐性模型中,携带HOTTIP rs2067087 GG基因型患者发生子宫颈病变的频率增加了52.2%(95% CI:1.021 ~ 2.269,P <0.05),分层分析发现,该位点GG基因型主要增加了CIN的发病风险(OR=1.730,95% CI:1.117 ~ 2.680,P<0.05);与CC+CT基因型相比,携带H19 rs2839698 TT基因型患者发生子宫颈癌的风险减少了70.8%(95% CI:0.087 ~ 0.976,P <0.05)。未发现H19 rs2107425位点与不同级别子宫颈病变相关(P>0.05)。结论: HOTTIP基因SNP位点rs2067087与不同级别子宫颈病变相关,其GG基因型可能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H19基因SNP位点rs2839698与子宫颈癌发病风险相关,其TT基因型可能是子宫颈癌发生的保护因素。
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中国女性的健康,目前两个学科之间关联共性尚未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为相关的跨学科合作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对于那些已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乳腺癌患者,临床医师在进行相关抗肿瘤诊疗时,应用类似乳腺癌干预策略的方法来综合评估相关风险,进行相关心脏毒性的预防及治疗干预。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肿瘤心脏病专科门诊、病房和对应的多学科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teams,MDT)。而在国内,相关学科发展才刚刚开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乳腺癌检测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的生存,这意味着其中部分患者必然要面临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所带来的并发症的风险。因此,一份具有强有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相关指南和临床共识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针对性的随访、监测、治疗流程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共识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相关抗肿瘤治疗(化疗、靶向治疗、手术、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及放疗)的前提下,将心脏保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和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决定后续干预手段,并决定是否及何时由心脏科医师进行专业会诊,避免因对乳腺癌相关心脏毒性认识不够,导致治疗不及时产生相关不良后果,为中国乳腺癌心脏病诊疗防治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操作流程,最终为改善中国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作出贡献。
背景和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脑部肿瘤之一,但GBM相关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锌指DHHC结构域蛋白(zinc finger DHH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ZDHHC)12对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的调控,以及ZDHHC12/YAP1轴对GBM肿瘤特性的调控。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以及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中分析ZDHHC12分别在正常脑组织及GBM中的表达情况,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分析在U87、U251以及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NHA)的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在U87和U251两种GBM细胞系中通过设计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ZDHHC12,并验证YAP1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验证内源性及外源性ZDHHC12及YAP1的相互关系。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分析GBM细胞敲低ZDHHC12后在增殖及迁移能力上发生的改变。检测在敲低ZDHHC12后GBM细胞系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变化。分析ZDHHC12对GBM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检测在不同组织样本中ZDHHC12和YAP1蛋白水平。结果:TCGA数据库及GTEx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ZDHHC12在GBM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GBM细胞系中ZDHHC12的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高于NHA细胞系。U87和U251两组GBM细胞系中ZDHHC12的敲低会引起YAP1蛋白水平的降低。Co-IP实验验证了ZDHHC12及YAP1蛋白的相互关系。敲低ZDHHC12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GBM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DHHC12的敲低也可以引起EMT相关标志物的改变。YAP1的回复可以逆转敲低ZDHHC12所引起的GBM肿瘤特性变化。TCGA数据库中,ZDHHC12的表达也与GBM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在组织中ZDHHC12的表达也与YAP1表达呈高度正相关。结论:ZDHHC12在GBM中高表达且与YAP1呈正相关,ZDHHC12/YAP1轴可以调控GBM相关肿瘤特性。
背景与目的: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较高的转移率及复发率。如果对儿童应用基于成人特点建立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标准则往往具有较高的漏诊率、误诊率和不必要活检率,本研究旨在建立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的声像图分级诊断模型,对比其与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2000年1月—2017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44例0~18岁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训练集,2015年11月—2022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和民航总医院收治的41例0~18岁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测试集,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特征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超声分级诊断模型并将模型带入测试集,比较其与ACR TI-RADS的诊断效能。结果: 训练集中实性、低回声、纵横比≥1、边缘不规则及微钙化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回声、实性、边缘不规则及有钙化是诊断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以上述独立预测因子建立超声分级系统,测试集中此分级模型与ACR TI-RADS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92.7% vs 82.9%)。结论: 以实性、低回声、边缘不规则及微钙化建立的分级诊断模型可用于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ACR TI-RADS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来说,放疗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但不同患者间治疗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早期准确评估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疗预后能力对于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评估和比较治疗前18F-胸苷(fluorothymidine,FLT)、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参数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5月—2015年1月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及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随访结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定义为从治疗开始至肿瘤进展或者发生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病灶评估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1.1,RECIST 1.1)。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分别行18F-FLT 和18F-FDG PET/CT显像,两次显像时间间隔均保持在1周以内,并测量其主要参数,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增殖性肿瘤体积(proliferative tumor volume,PTV)/代谢性肿瘤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病灶腺苷代谢总量(total lesion thymidine,TLT)/病灶葡萄糖代谢总量(total lesion glucose,TLG)及肿瘤异质性(heterogeneity index,HI)。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上述PET/CT参数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转移/复发的相关性。随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筛选最佳界值,并评价其预测效能。同时建立Kaplan-Meier模型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4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复发或转移共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74.51个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仅在18F-FLT PET/CT显像组中,以70%SUVmax为阈值测得原发灶肿瘤内异质性指数,即HI(T-FLT-70%SUVmax)与肿瘤转移/复发具有相关性(P=0.04);ROC曲线分析显示其HI(T-FLT-70%SUVmax)预测转移/复发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79.90%(P=0.04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当HI(T-FLT-70%SUVmax)>0.828时,其中位PFS为57.99个月,明显短于HI(T-FLT-70%SUVmax) ≤0.828的患者(P=0.014)。结论:基于18F-FLT PET/CT显像的肿瘤内HI具有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疗效果的潜在价值。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迅速扩大的基因组学知识体系不仅揭示了恶性肿瘤的复杂性,也使得恶性肿瘤的治疗范式从以肿瘤类型为导向逐渐转向以基因为导向,根据生物标志物分析为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从患者获得肿瘤分子图谱优化了癌症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对治疗反应、耐药及肿瘤复发的监测。而液体活检,通过对体液中肿瘤衍生材料所包含的基因组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个体患者肿瘤特征的详细信息,为基于精准医学的治疗开辟新思路。在乳腺癌精准治疗中,液体活检可以预测生存预后、检测微小残留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治疗效果,在(新)辅助治疗及解救治疗中发挥作用。虽然液体活检在乳腺癌精准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进一步改进技术。本文将就近年来液体活检在乳腺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上海市
名誉主编:汤钊猷、曹世龙、沈镇宙
主编:邵志敏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727/R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3639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