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杂志 ›› 2014, Vol. 24 ›› Issue (5): 374-380.doi: 10.3969/j.issn.1007-3969.2014.05.009
王宏胜,翟晓文,陆凤娟,李军,苗慧,钱晓文,朱晓华,吴玥
WANG Hong-sheng, ZHAI Xiao-wen, LU Feng-juan, LI Jun, MIAO Hui, QIAN Xiao-wen, ZHU Xiao-hua, WU Yue
摘要:
背景与目的:门冬酰胺酶是目前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重要组成药物,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不良反应较多,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是近年国内新上市的门冬酰胺酶制剂。本研究观察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或)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中作为一线应用药物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4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住院使用门冬酰胺酶治疗的ALL和LBL患儿共211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42例,非PEG-Asp一线治疗组169例(包括L-Asp一线治疗组1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组53例)。分析CCLG 2008及NHL-BFM 90方案使用期间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儿童ALL和(或)LB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2例PEG-Asp一线治疗患儿中ALL 35例,治疗1个疗程诱导缓解后完全缓解率为97.1%,其中高危ALL为83.3%;LBL 7例,无Ⅰ、Ⅱ期患儿,Ⅲ、Ⅳ期患儿经1个疗程完全治疗缓解率为57.1%。与诱导期使用L-Asp治疗组患儿比较,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34例,PEG-Asp一线治疗组5例;以L-Asp作为一线治疗组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及强化期使用PEG-Asp组13例。死亡31例,3组分别为3例、18例、10例。死于复发22例,疾病未缓解死亡4例,因并发症死亡5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之间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127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20例,发生率为47.6%,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07例,发生率为63.3%,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高血糖和胰腺炎。除过敏反应发生率PEG-Asp一线治疗组低于非PEG-Asp组外(P=0.03),两组间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和(或)LBL患儿中以PEG-Asp替代L-Asp作为一线治疗近期疗效满意,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时仍需监测与干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