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
王红霞, 殷咏梅,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 (7): 710-734.   DOI: 10.19401/j.cnki.1007-3639.2025.07.010
摘要   (295 HTML21 PDF(pc) (1509KB)(1315)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遗传性乳腺癌占5%~10%,BRCA1/2基因突变是最主要的遗传易感因素。近年来,尽管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改善了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突变检测的规范化、精准治疗策略的优化及长期管理的完善等。针对这些临床问题,本共识专家组基于《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及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特点,对BRCA1/2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检测方法、结果解读、治疗策略和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评估和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主要更新内容包括:① 增加BRCA1/2基因突变与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达的关系,以及BRCAness类型的相关内容;② 规范基因检测的应用,如增加临床检测的意义、时机及样本选择、优化BRCA检测人群;③ 更新治疗策略,如BRCA1/2基因突变的非药物治疗、BRCA1/2基因突变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治疗、BRCA1/2基因突变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PARP抑制剂的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管理;④ 增加长期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涵盖随访管理、预防性手术指征、新增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与要求、更新基因检测流程、报告内容及解读等。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指导,推动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的精准医疗发展,最终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本共识今后将持续更新以纳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注册,注册号为PREPARE-2025CN1085。


对应人群 管理方案
女性 ⑴ 从18岁开始进行乳房自检,25岁开始定期(6~12个月)乳腺检查。
⑵ 乳腺筛查:① 如家族中有人在30岁前确诊乳腺癌,25~29岁每年1次乳腺MRI(优先)或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② 30~75岁,每年1次乳腺X射线摄影和乳腺MRI筛查;③ >75岁,视个人情况而定;④ 对于有BRCA突变,接受过乳腺癌治疗的女性但未双侧乳腺患癌,继续对对侧乳腺每年进行乳腺X射线摄影和MRI检查。
⑶ 考虑能降低风险的乳腺切除手术。咨询应包括关于保护程度的讨论、乳房再造和风险事宜。另外,还应该考虑家族史、对侧乳腺癌的患癌风险及生存预期等。
⑷ 向已完成生育的35~40岁女性推荐RRSO(需向妇科肿瘤医师咨询决定)。因为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发病年龄比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患者平均晚8~10年,对于已经最大化实现乳腺癌防护(如已进行双侧乳腺切除术)的BRCA2基因突变者将RRSO延至40~45岁进行是合理的。
⑸ 有限数据表明,携带BRCA1致病性/可能致病性突变的女性患浆液性子宫癌的风险可能略有增加,需要进一步评估BRCA人群患浆液性子宫癌的风险。
⑹ 进行RRM和(或)RRSO时要综合考虑社会心理、社交和生活质量方面。
⑺ 对于不选择RRSO的患者,需要从30~35岁开始遵循临床医师的指导进行筛查。如经阴道超声和血清CA125检查,但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不高,不是有效的筛查手段。
⑻ 可考虑使用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的药物
男性 ⑴ 从35岁开始,学会乳房自检。
⑵ 从35岁开始,每12个月进行1次临床乳腺检查。
⑶ 从45岁开始:① 推荐BRCA2携带者进行前列腺癌筛查;② BRCA1携带者可考虑前列腺癌筛查
女性和男性 ⑴ 学习癌症相关的,尤其是BRCA基因突变相关的体征和症状;
⑵ 胰腺癌和黑色素瘤没有特异性的筛查指南,但可以根据家族观察来制订个性化筛查方案
亲属 ⑴ 告知亲属可能的遗传性癌症风险及其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
⑵ 推荐进行遗传咨询,并考虑对有风险的亲属进行基因检测
育龄人群 ⑴ 育龄患者,建议做产前诊断或辅助生殖(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讨论应包含已知风险、局限性和这些技术的优势;
BRCA2基因突变可能与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建议突变携带者配偶进行相同基因的潜在携带者测试(基因检测),用以辅助生育决定、风险评估及管理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3 不同BRCA突变阳性携带者人群对应的管理方案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随着保乳手术的增多,术后放疗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不过暂无针对携带gBRCAmut患者放疗方案选择的研究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65]表明,携带gBRCAmut的患者接受保乳手术联合放疗的方案,其同侧/对侧乳腺癌局部复发风险均高于非突变患者,提示该部分患者应该严密随访。目前,放疗是否会增加患者对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仍不明确。一项纳入3 602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66]随访超过9年,结果显示,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对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高于未接受放疗组(HR=1.44,95% CI:1.12~1.86),其中携带gBRCA2基因突变的发生风险更高(HR=1.77,95% CI:1.13~2.77)。临床前研究[67]证实,olaparib能够作为放疗增敏剂,与放疗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一项Ⅰ期临床研究[68]证实了辅助放疗联合olaparib在早期TNBC中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未来,保乳手术后辅助放疗联合PARPi强化治疗可能成为BRCAmut早期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
BRCA基因检测结束后应告知被检者及其亲属可能的癌症遗传风险及其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如果检测到已知的BRCA致病性突变,则可按照表3中的方案进行管理及预防。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