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
王红霞, 殷咏梅,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 (7): 710-734.   DOI: 10.19401/j.cnki.1007-3639.2025.07.010
摘要   (295 HTML21 PDF(pc) (1509KB)(1315)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遗传性乳腺癌占5%~10%,BRCA1/2基因突变是最主要的遗传易感因素。近年来,尽管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改善了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突变检测的规范化、精准治疗策略的优化及长期管理的完善等。针对这些临床问题,本共识专家组基于《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及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特点,对BRCA1/2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检测方法、结果解读、治疗策略和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评估和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主要更新内容包括:① 增加BRCA1/2基因突变与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达的关系,以及BRCAness类型的相关内容;② 规范基因检测的应用,如增加临床检测的意义、时机及样本选择、优化BRCA检测人群;③ 更新治疗策略,如BRCA1/2基因突变的非药物治疗、BRCA1/2基因突变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治疗、BRCA1/2基因突变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PARP抑制剂的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管理;④ 增加长期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涵盖随访管理、预防性手术指征、新增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与要求、更新基因检测流程、报告内容及解读等。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指导,推动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的精准医疗发展,最终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本共识今后将持续更新以纳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注册,注册号为PREPARE-2025CN1085。


检测流程 质控要求
样本采集、运输及保存 采集:采集时需戴手套,防止病原微生物及采集人员脱落细胞污染;容器应密闭、一次性、无菌、无核酸酶及其他扩增抑制物。
运输:血液、唾液、口腔拭子、石蜡包埋组织可常温运输,新鲜组织应置于冰上运输。
保存:所有样本可在4 ℃冰箱中短期保存,时间不超过1周;血液或石蜡包埋组织在-20或-80 ℃冰箱中长期保存;新鲜组织在液氮罐或-80 ℃冰箱中长期保存
核酸DNA抽提 主要评估:DNA纯度、浓度及片段化程度。
推荐使用:染料法或紫外分光光度法准确计量所得DNA浓度和纯度;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对片段化程度进行评估
文库制备 评估:文库DNA浓度及片段大小。
推荐使用:Qubit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测定文库浓度;Bioanalyzer 2100分析片段大小
上机测序 主要评估:下机原始数据的质量。
推荐使用:Q30或Q20值>75%;鸟嘌呤-胞嘧啶含量应在45%~60%
数据分析 主要评估:突变丰度、测序深度、覆盖度和均一性。
推荐使用:⑴ 突变丰度:胚系突变丰度理论上为50%或100%,而体细胞突变丰度可能很低。
⑵ 测序深度:基于扩增的最低测序深度,胚系突变应>200×,体细胞突变应>1000×;基于捕获(去冗余后)的最低测序深度,胚系突变应>100×,体细胞突变应>500×。
⑶ 覆盖度和均一性:目标区域的覆盖率应达100%,深度均一性应不低于90%
突变解读 参考最新的国际、国内关于突变解读的共识和指南。同一突变依据不同指南版本或判断标准所得的致病性分类结果可能略有差异,因此建议在突变分类时具体指明所依据的指南或标准名称。同时应至少2人参与突变解读过程,以便于校验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4 BRCA基因检测流程及质控要点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CDK4/6i联合内分泌治疗是目前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但相关注册研究均未预设针对gBRCAmut的亚组分析。PADA-1研究[105]的探索性分析显示,携带gBRCAmut和gPALB2mut患者接受帕博西利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的PFS比非突变患者更短(14.3个月 vs 26.7个月,HR=0.59,95% CI:0.20~1.02,P=0.056)。此外,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106]表明,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相比,携带gBRCAmut的患者接受CDK4/6i治疗的治疗反应更差。
质量控制过程用于监控日常NGS检测流程的所有环节,包括试剂、样品处理、文库制备、上机测序、仪器设备性能与维护、数据处理(信息分析流程)、报告生成和临床解读等测序检测前、中、后的各个环节,以确保检测流程的顺利进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进行BRCA1/2基因检测的实验室必须通过相关机构认证,有规范的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参加国际和国内相关室间质评项目对其检测能力进行评估。BRCA1/2基因检测涉及的人员包括检测人员、生物信息学分析人员及突变解读人员,必须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质控应该贯穿于整个BRCA1/2基因检测流程中,具体的检测流程及对应的质控要点见表4。
本文的其它图/表